延续辉煌 再创佳绩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考研工作记
杏雨梨云,桃李争妍,春夏交接之际,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工作的结束,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考研工作也逐渐接近尾声。今年,物电院2013级物理学班共有32名毕业生,其中11名毕业生接到考研录取通知,约占总毕业生人数的34.38%,成绩喜人。
学生考研工作,不仅关系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也是学院学生工作质量、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物电院历来重视学生考研工作,历届学生考研均取得很好的成绩,仅从历年的考研录取率中就可见一斑:2011届29.63%、2012届24.44%、2013届25.64%、2014届37.5%、2015届15.91%、2016届29.73%、2017届34.38%。
近年来物电院每年都有学生考上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学生自身对于考研所报的学校和专业,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刻苦努力,成绩显著。
陆诗莹同学,以总分421分的高分,稳居今年我院考研同学的榜首,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她平常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一等或二等奖学金,扎实的基础,充分的知识积累为她备战考研节约了很多时间。利用这些时间,她把上届流传下来以及自己日常上课的笔记完完全全地掌握,考试答题一气呵成,用她自己话说,“这些笔记都被我翻烂了,考试的时候感觉都会,感觉答题行云流水一般,感觉写的都对”。
曹媛同学,今年被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录取,她自制力强,自学能力强,不仅把本科四年与考研相关的全部教材上面的知识点全部掌握,还把目标学校南京大学官网上推荐书目的知识和题目全都做了一遍,她总结自己的方法,就是“刷书”。以高目标,高要求,严格自律,她的说法是“先定一个高目标,以南大的标准来复习,到时候实在不行再改也来得及,有时候就得逼自己一把,拼尽全力搏一搏”。
又如今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的陈思含同学,“先是确定你想考的学校,然后是复习,复习完全靠自制力,所以也是最痛苦的,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周,自己逼自己,你得有这个心理准备。坚定自己为什么考研,撑不下去的时候想想当初考研的初衷,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别负了自己就行。”
另外,还有学生转向报考教育学、哲学、环境工程、飞行设计等自己心仪的专业,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考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季啸洲同学说:“如果不喜欢自己本科所读专业的话,就不要勉强了,不然复习起来太痛苦了,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考研。”
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例,是物电考研学子的缩影。这些成绩,是考研学生努力拼搏的成果,同时也蕴含着学院老师们辛勤的汗水。物电院在学生考研工作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点滴汇聚,形成了物电院特有的考研工作传统。
大处着眼建体系 小处着手抓管理
物电院重视构建学生的立体考研体系。从学生进校开始,就精心铺垫学生的考研道路,从学院历史、概况到专业导航,物电院向学生宣传“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理念,在学生心中埋下考研的火种;从日常教学到学生常规管理,物电院老师们不断渲染着考研的气氛,对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着不同的考研宣传攻势和帮扶策略;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经验交流会时常召开,新生老生毕业生齐聚一堂。
物电院还确立了班主任的学业导师角色,要求班主任对所带学生做到清晰认识、量身规划、精准帮扶,把学生考研情况纳入到班主任年终考核体系中来;辅导员兼任就业专员,熟知考研政策,业务精湛,随时向疑惑学生进行解答。不仅如此,为保障学生稳定的考研复习场所,物电院设立专门的考研教室,配备网络、饮水机等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等等。
该院党总支副书记葛传楠说:“我院考研工作贯穿整个本科培养周期,从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奋斗这一信念。我院要求每位新生班班主任要与本班每一位同学至少谈话一次,以了解学生的学业背景、兴趣爱好等信息,有的放矢地引导同学们尽早做出未来职业规划。对于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我院就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持续鼓励其考研,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例如,我院很多专业课老师都利用过业余时间为考研的同学无偿答疑。所以说,我院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是在校领导政策鼓励之下、全院所有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感谢所有教授公共课的教师,你们的辛勤工作也为同学们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物电院遵循“制度管理、人性服务”的原则,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和教学工作方面,都制定了严格且可行的制度,并坚持把制度落到实处;在落实制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鼓励和引导学生早日为考研做准备。
在学生管理方面,物电院有着严格的考勤制度,形成了“学校-学院-班级-考勤责任班委”的四级联动系统,从课程考勤到晚自修考勤再到生活考勤,各级负责人认真负责、严格自律,学生们相互理解、积极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严格的考勤并不为禁锢学生更不为惩处学生,而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在毕业生后来考研征程中做到耐得住“冷板凳”、循序渐进地复习起到很大作用。
环环相扣抓教学 步步为营打基础
在教学方面,物电院特别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从日常教学到课后辅导再到期末考试,物电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日常教学逐步推进、细致扎实;课后辅导尽心尽力、耐心解答;考试考核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学院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确定了我院对教师的高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高学业要求,力求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学到真才实学,保证了毕业生扎实的考研基础。
物电院副院长高英杰说,“打牢学生学习基础,不管是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院的教学工作都极为重要。物电院的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后一学期的课程以上一学期为基础,如果学生某一课程基础不扎实,会影响到后面课程的学习,长此以往,积重难返,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业,累及毕业,学生考研也就无从谈起。欲求学生基础扎实,则任课老师责任重大,严把教学关和考核关,特别是期末考试,老师们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命题,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绝不降低标准拉及格。”
届届传承成传统 互帮互助重交流
经验交流会,是物电院常见的学生聚会之一。物电院重视考研学生的经验交流,不仅重视学长学姐对于学弟学妹的经验传递,更重视同级学生考研的心路分享。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考研学生而言,清苦的考研路上,充满了各种诱惑,独学的弊端不仅在于可能会造成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更在于对于意志不坚者,最初的激情可能会在漫漫征程中逐渐流逝。定期交流,相观而善,不仅是为了相互启发、增广见闻,更是为了以考研群体的力量对抗个体的惰性。今年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的程昆同学说:“作为班长,我尽力使大家相对集中,平常多组织一些交流,虽说学习是个人的事情,但还是觉得像其他院系那种各自为战的复习模式太过冷清,彼此相互扶持,互相鼓励,不是更好吗?”
同届交流,相互扶持,面临考研压力,气氛稍显凝重;而不同届次之间的考研经验交流则显得更轻松愉快一些。特别是毕业班考后与非毕业班的经验交流会,学长学姐把他们宝贵的经验心得以及复习备考的心血教训,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努力为学弟学妹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坚定信念,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的交流会非常受欢迎。
学生之间,最宝贵的一项传统,莫过于“爱的传承”。每届大四毕业生考研复试结束后,都会将他们所有的考研资料送给下一届的备考学子,这里面承载了他们对学弟学妹们无限的祝福。一届传一届,届届相传,已然成为物电院的一种传统。
关于这份传承,贾晨旭同学深有体会。2016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贾晨旭同学,历任我院学生会副主席、分团委副书记等职,获得了大学期间所有学期的一等奖学金,获得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他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主持过不少项目,在国家级刊物《数学通讯》发过文章,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从大一进校开始,贾晨旭同学在学习和科研上就得到了学长学姐的关爱和照顾, 2015届考入东南大学的张昊同学和2016届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婷婷同学先后对其进行过督促和指导,他们传承下来的考研资料更是让贾晨旭倍加珍惜。
今年,贾晨旭最初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学科物理(教学)专业,在接到考研复试通知的同时,也接到了无锡市教育局的中学物理教师考编录取通知,权衡之下,他放弃了南师大的全日制硕士的复试资格,转而去关注非全日制的考研调剂信息,最终他被首都师范大学(非全日制)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录取,解决了同学们在考编和考研上不能两全的难题,成为我院第一个既读研又入编的毕业生。
在经验交流会上,贾晨旭同学向学弟学妹们说了这样一段话:“最后,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奋斗,你要相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我既考上了研又考上了编,但你们一定没有见过我半夜背书背到哭哭完了继续背的日子,日子嘛,熬一熬就过去了。希望你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不卑不亢,对所有面试你的考官保持应有尊重,但如果他们带着傲慢与偏见对你无端地轻视的时候,愿你也能拥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那份底气。”
2017届的考研大剧已经落幕,2018年的考研高潮即将上演。考研工作任重道远,考研佳绩来之不易。考研大旗,师生共举,考研辉煌,传承延续,物电院坚守考研传统,时刻在努力着。展望2018,我们期待着物电院在学生考研征程中,再创新的佳绩。